对越反击战:我国不仅教训了越南,暗中还获得五大好处,哪五大?
镇上几个老百姓回忆,那几天前线的铁路货运突然紧张起来,一列接一列的军用列车从柳州方向开过来,车厢里全是伪装过的机械设备和伞兵包裹。
镇上几个老百姓回忆,那几天前线的铁路货运突然紧张起来,一列接一列的军用列车从柳州方向开过来,车厢里全是伪装过的机械设备和伞兵包裹。
果然,仅仅三周后,“联合国军”总司令李奇微就发动了代号为“霹雳行动”的大反攻。此时志愿军正处于“礼拜攻势”的疲劳期,弹药粮食几乎耗尽。第四次战役(1951年1月25日-4月21日)就此拉开序幕。而这将是志愿军入朝以来最艰难的一场防御战。
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张照片意味着什么,直到后来查阅史料才发现 这背后藏着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。
1930年鄂东南的清晨,总有人看见瘦高的青年提着石灰桶在街头挥毫。21岁的王惟允不会想到,这些“打倒土豪劣绅”的标语,会成为他军旅生涯的敲门砖。红二纵队政委石恒中驻足观看他书写时,特别注意到了两个细节:石灰水浓度恰到好处不易褪色,标语位置总选在赶集必经之路。
各位朋友,今天咱们来唠唠解放战争时期一场堪称“国运之战”的经典战役——辽沈战役。这场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战略大决战,历时52天,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,更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[1]。当我们把历史镜头拉近,会发现
1946年2月,辽东军区整编出关部队时,三纵的构成堪称“东北联军活化石”:既有山东八路军的攻坚老手,又有冀热辽部队的山地专家,还编入了新四军三师的平原作战精锐。这种“混血基因”,让三纵在韩先楚接手前就显露出独特气质——既能像钉子般死守摩天岭,又能如流水般穿插安
他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敢当众批评教员且毫不留情面的人,也是唯一把亲侄子的军衔从中尉改回上尉后再次压低的统帅。